8年前,张洪波还是奋战在新闻前线的首席记者;如今,她的人生轨迹因“星星的孩子”彻底改变。“我孩子三岁半时被确诊自闭症,每月治疗费用要上万元,更让人心疼的是,他先后3次被幼儿园拒收,对我的孩子来说,‘正常上学’竟成了一种奢望。”张洪波对新黄河记者讲道。
2017年11月,张洪波告别了16年的新闻生涯,辞职创办了济南星神特殊儿童关爱中心——一所专为自闭症儿童打造的“平民化学校”。8年间,学校历经4次搬迁,从最初的6个孩子、3名老师,逐步发展到如今52名学生、24名教职工;最终,她将济南南部山区仲宫镇东泉泸村一处占地20亩的废弃搅拌站改造成了孩子们的“避风港”。

承载50多个家庭的希望
清晨6点半,学员们便开启了充实的一天:晨练、文化课、康复课、兴趣课……作为全国率先实行“康复+教育+托养”三位一体模式的机构,这里为学员提供24小时全托式服务,生活老师会全程指导学员的日常起居。
“我们按年龄分班,设有3个小学班、2个初中班,还有2个针对18岁以上大龄学生的班级,现在学校有52名学生。”张洪波介绍,学校配备了专业的特教老师和康复训练师,课程覆盖康复训练、文化知识、才艺培养、兴趣特长、劳动实践及生活技能,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成长。

办学多年,张洪波始终坚持“低收费”原则。“来这里的自闭症孩子,七成以上来自离异家庭,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。”她的语气里满是怜惜,“即便收费已经很低,还是有家庭负担不起。之前有一对双胞胎,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,我们还是把孩子收下了。”
可低收费也带来了现实难题,孩子们的康复费用远不足以覆盖教职工工资,每月近10万元的房租、社保、水电费更是让学校捉襟见肘。“但只要想到孩子们在这里是快乐的,能有尊严、有价值地生活,能感受到关爱,还能给那些濒临绝望的家庭带去一点光,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。”张洪波说。
目睹困境后她选择“撑伞”守护
在星神的办学过程中,太多家庭的困境让张洪波更加坚定初心。曾有一位老人,带着自闭症孙子来报名时,突然躺在地上号啕大哭。细问之下才知,老人与孙子相依为命,下周要做心脏搭桥手术——他最怕手术失败后,孙子没人照顾,只能趁自己还能动,先为孩子找个“归宿”。
“你把孩子放我这,等你出院了,再把他领走。”张洪波当即承诺。幸运的是,两个月后老人平安出院,祖孙俩得以团聚。

还有一位父亲的话,让张洪波至今难忘:“对正常人来说,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最悲惨的事;但对自闭症家庭来说,这却是最‘幸福’的事——至少不用再担心自己走后,孩子没人管。”这句话背后,是无数自闭症家庭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无奈。
这份“感同身受”,让张洪波在办学路上咬牙坚持。最困难时,学校因交不起房租面临解散,走投无路的她甚至想过撞卡车“一了百了”,最终被老师及时拉住。绝望之际,她卖掉自家房产,才帮学校暂时渡过难关。“这些年,我总觉得像在无人的大海里漂流,精神上的孤独和无助压得人喘不过气,无数次崩溃大哭,但转身看到孩子们,还是得咬着牙继续。”
汇聚爱心守护“世间桃源”
为保障运营并延续社会爱心,星神学校推进多项自救探索,既汇聚捐赠力量,也让自闭症孩子通过劳动成长。
“星神月捐”倡导爱心人士每月捐一杯奶茶钱,聚沙成塔缓解经济压力;爱心农场项目则为爱心人士提供了深度参与的机会,每年支付相应费用,即可认领一块专属土地,由孩子们负责日常打理,一年内可随时前往采摘,300斤以内的蔬菜可免费带走,农场的蜜薯、鸡等农产品也吸引不少人购买。此外,多所学校来此开展研学,学生在劳动中了解自闭症群体;今年7月6日,星神最新创办的“星淘淘”超市开业,商品均为爱心捐赠,新品直接卖,二手品经清洗消毒后售卖。

这些举措让孩子在关爱下逐步“自食其力”,也缓解了学校经济压力,但资金仍有较大缺口。谈及未来,张洪波期待市区能有专属小卖部拓宽销售渠道,也希望社区给孩子分配公益岗。

孩子们如白纸般纯净的特质,深深感染着张洪波。也正因这份触动,她始终相信世间存在如桃源般充满纯净与爱的角落,而星神学校“陪伴终生,世间桃源”的定位,正是对这份信念的最佳诠释。
记者:吕高凡编辑:刘玉红实习生:王宵珞剪辑:吕高凡剪辑:王宵珞校对:汤琪